| 设为主页 | 保存桌面 | 手机版 | 二维码

贵州安顺茶业有限公司

安顺贡茶、安顺茗茶

联系电话

13618587029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理先生
  • 电话:13618587029
  • 手机:13618587029
产品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新闻中心
  • 暂无新闻
站内搜索
 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供应产品 » 安顺茶
安顺茶
点击图片查看原图
产品: 浏览次数:281安顺茶 
单价: 面议
最小起订量:
供货总量:
发货期限: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22-05-23 16:45
  询价
详细信息

安顺茶“五史”


安顺是一块热土、风水宝地,出名人、名茶、名酒、名品、名石。单说名茶,连假茶它都有名,为什么要冒充,因为安顺茶出名。在新疆,后来很多人来买假茶,说那个好。实际上假茶也就是野茶,山上很多野生灌木的叶芽,喝了对身体好,清火、利尿,还有药效成分。


安顺在茶叶上具备了“五史”:第一,具备了悠久的产茶喝饮茶史;第二,有悠久的自然条件史;第三,有优秀的名优茶史;第四,有优良的茶叶科技传播;第五,有优厚的茶学茶文化史。由于有了五史的根基,给安顺茶带来了充足的底气。远扬的名气、深厚的人气、营销的商气、经营的财气、生产的志气。当年那些茶农,比如(西秀区大西桥镇)狗场屯,茶产业要占收入的45%,他们喊叫“青杠火”,越烧越红火。的确,解放初期,茶产业发展很好,茶业收入占了总收入的差不多一半。


安顺茶叶,从冰川时代就有的。为什么呢?晴隆的茶籽化石,证明冰川时代以前就有野生茶,才有茶籽化石。也就是晴隆、关岭、安顺这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,起源中心之一,起源比较早。贵州的仡佬族先民,他们很早以前就在开发茶叶。我50年代初在大西桥的黑寨推广茶,黑寨是仡佬族村寨,有个老人说,你们现在搞这个太复杂,过去我们老祖宗喝茶,从山上折下一枝,拿回来后在柴火上烤一烤,就摘叶子来泡,喝了以后,可以止泻、利尿。由此可见,仡佬族们辈辈相传,很早就采野生茶来喝。


安顺茶叶的人工栽培,至少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。据老祖宗老前辈讲,当时屯堡来的移民为了划分地界,把茶种背来撒在地界上,地界就以茶叶为界。从那时候开始种植的,也就是说人工种茶,是600年前开始种植的。之前的那些老前辈吃茶,还是吃野生茶,还没有人工进行正经八二的栽培。600年前的栽培都是间作式的栽培,就是一行行的,划分地段,作为界限。后来由于人口增加,要将土地再细分,就逐步加密茶行,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的条直间作茶园。像狗场屯、天龙,普定的朵贝等,也都是移民过来的老祖宗栽的。这个倒没有什么文字考据,是据他们讲。加工方面,慢慢的用砂锅加工,用砂罐泡茶。所以说安顺茶的历史沿革很远。这一带都是茶树的原产地,比如鸡场(西秀区鸡场乡)的树林里,到现在都还有野生茶树。野生茶叶子宽大、薄,茶质的苦味比我们栽种的要大,苦涩味更重,树干高一些,是半乔木。所以说“自古安顺是茶乡,名优绿茶享远方。曲扁直圆样样有,天赐人树茶飘香。”


安顺曾是“黔绿”的主产地


1949年重庆解放后,我在西南农工学院敦义茶专学习,1951年分配到西南区茶叶公司工作,分配到仁怀。当时是来推广红茶,当时大量的地方把绿茶改成红茶来生产,重点的地方专门有专业人员来推广、改制。过去红茶主要是出口,出口到英国等。后来,因为红茶在国内销量不大,贵州的茶树大部分适合绿茶,不大适合红茶。


1953年我到安顺,主要就是红改绿的工作,发展茶业、茶园管理、茶园发展、茶园改造、茶叶加工。后来成立了大西桥茶厂,搞茶叶收购,搞精质加工。仅安顺县,1958年茶产量就是一万担,就是百万斤茶叶的产量。当时,安顺地区主要是安顺县茶产量要多一点,占将近80%左右。安顺那时候是贵州“黔绿”的主要产区,当然,遵义那边也有,铜仁那边也有,但是,大宗产品是在安顺。一是产量大一点,二是质量高一点。


那时候“黔绿”绿茶主要销苏联,也销北非。红茶主要是销英国。苏联的茶叶专家评我们的“黔绿”,说是有独特的色香味,评价相当高,拿去拼配其他的茶叶,我们安顺的茶叶主要是内质好。


改革开放前,安顺有国营茶场7个,如地区茶场、六坝茶场、果木茶场、蚕桑茶场、山京茶场、京坝茶场等。那时候,还有集体办的茶场,比如大队茶场、乡村茶场,那时候安顺的乡村茶场有172个,一般有500亩左右。


那时候收茶,要先组织评茶,这个比现在斗茶还要厉害,有个评茶委员会,有茶农、有当地领导、有技术部门的,有茶叶收购部门的评级人员。开秤那一天,各家的茶都要挑来卖,先看外形,色泽、条索,再开汤泡,五克茶,百克水,五分钟,泡来后闻香气,看汤色,看叶底,叶底伸展不伸展,匀称不匀称,嫩绿不嫩绿,汤色鲜绿还是鲜黄,香气高不高,鲜绿喊叫竹叶青,嫩黄色的是比较好的。


九溪村1958年就实现了半机械化,那个时候是用水力冲动,揉茶、炒茶、解块,用水碾改装的,用坚实的木头来做轮子。1959年涨大水,把水碾全部冲走了,朱家水碾的几个人还被冲走死了。真正的机械制茶从1972年开始,那时候跳蹬场(现西秀区轿子山镇所在地)茶场有400来亩,青山大队茶场有300来亩,从这两个茶场开始机械化。


1950年代成立大西桥茶叶转运站,60年代成立大西桥茶厂,加工内销茶,70年由外贸部在大西桥建立一万担(注:一担100斤)茶叶精制厂,国家拨款。大西桥茶厂过去是相当有名的,在西南地区都是很有名的,1979年大西桥的茶在全国评选得过一等奖。


过去,一到盛产季节,省茶油公司就要来人,来指导加工,巴不得多生产一点。过去茶叶属于国家收购的二级产品,私人不能买的,要买一点都是开后门。产茶地区的自留茶,都是“购九留一”,有九成要卖给国家,不能自己随便拿去卖。“购九”那是国家分配的,就像上公余粮一样的。所以有些产茶区茶叶都卖光了,自己没得茶叶吃,所以他们说“卖盐老者吃淡菜”,整个50年代、60年代、70年代都是如此,相当紧张。到了改革开放初期,才开始松下来,收茶的人多了,茶农不知道要卖给谁,价格也不稳定,甚至导致“茶贱伤农”,到后来才逐步归顺。

询价单
客户服务

联系电话

13618587029
13618587029
(9:30-17:30)

在线交谈

给我留言